找大矿该告别唯斤两论了

作者:Admin      日期:15-05-30      阅读:

找大矿该告别"唯斤两论"了
 
打开地勘单位的网页,翻开报上的新闻图片,“以找大矿立功,得大奖为荣”、“吃大苦,流大汗,找大矿”等标语和口号,激动人心。地勘人有火焰般的热情,战胜了疲劳和寒冷,满怀着无限的希望,为祖国寻找着地下的宝藏。
 
何谓大矿?业内的依据乃是《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》。我国关于矿床规模的概念,源自于前苏联,就是根据矿石量或金属量的多寡,以重量为单位,来划分矿床的大、中、小。这一标准在我国已走过60年,即便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30年,也没有根本性的修改。近年来,又衍生出超大型矿床的提法。虽未诉诸文件,但相沿成习:五倍于大型矿床的规模,就算超大型矿床[刘继顺注:最初超大型的定义是大型矿床的10倍,对等国外的巨型矿床;可这样以来,中国的超大型矿床实在是太少了,因此涂光炽则建议,降为大型矿床的5倍以上,这样中国的超大型矿床就多了,他的超大型矿床的攀登计划就有研究对象了]。
 
多年来,我们就是这样在以斤两数定英雄、找大矿。但是,除了斤两分量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内涵,值得找大矿的人去关注呢?
 
改革开放初期,必和必拓(墨尔本一家以经营石油和矿产为主的著名跨国公司)来中国投资勘查,其目标是寻找世界级的铅锌矿床。对于中方所问——找到多少万吨铅锌算是世界级,外方竟然搞不懂,也不理解我们的“矿床规模”的含义。他们给出的解释为:
 
一是矿要足够大,能够形成大的矿山产能,在世界上有知名度;
 
二是矿的产品成本,要有足够的竞争力,在几十年矿山寿命期内,能抵御市场各类风险的冲击;
 
三是矿的建设,单位产能的资本投入,要有比较优势。
 
可见,站在市场角度的国际矿业界,对“什么是大型、世界级矿床”的考量,是全方位的,不仅仅局限于所发现矿床资源量的多寡。
 
其实,矿床的价值和能否开发,本就与矿床的吨位、数量多少并不完全相关。只是我们多年不变的大矿标准,加上荣誉和激励的导向,使人们在勘查中最关心“大”和“超大”,而忽视了生产成本和投资因素,渐渐造就了“唯吨位论英雄”的氛围,形成了偏狭的“大矿观”。
 
这样的“大矿观”,后果也是明显的。
 
第一,勘查产品过剩,勘查短期内根本无法开发的一批大型、超大型矿床,同时也砸了自己的饭碗。钼矿就是例子。
 
 
第二,一味追求大型规模带来的局部利益而不讲经济效益,将过低的品位圈入矿体,或勘查深度明显过大,形成一批“呆矿”,积压了宝贵的勘查资金。扬子地台周边的某铅锌矿就是例子(刘继顺注:湖南花垣-凤凰-龙山铅锌矿带,400m-800m间距;钨矿;西藏的斑岩铜矿等)。
 
 
第三,造成矿产资源量统计数字的“虚胖”,而这些数字并不能形成矿山产能,困惑了决策,又误导了市场。铁矿就是例子(刘继顺注:辽宁大台沟、山东济宁等)。
 
找大矿是地勘人的目标和志向,但前提要树立正确的“找大矿”观。是时候告别单纯追求矿区规模的“唯斤两论”了。

来源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931d5820102vk1r.html